close

作者:董倫賢牧師(路加傳道會總幹事)

 

  英國人克里威廉(William Carey, 1761-1834)出身貧窮的家庭,在他14歲時即向他父親學當鞋匠,他一面工作一面自學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義大利文、荷蘭文及法文。他對信仰非常認真,不僅勤讀聖經,也是個忠心的帶職事奉者。當他閱讀了向北美印地安人宣教的布廉納大衛(David Brainerd, 17181747)的生平、衛斯理約翰的傳記以及航海家庫克(James Cook, 1728-1779)的航海日誌後,就立志要將福音傳到普天下。

 

  1789年,他27歲時成為萊斯特(Leicester)一間小浸信會的全職牧者,1792年,他出版了一本影響宣教至鉅的小冊《基督徒當設法領異教徒歸主》(An Enquiry into the Obligations of Christians to use Means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Heathens),以主耶穌離世前要去使萬民作主門徒的大使命的經文(馬太福音28:18-20)為基礎,聲稱:「宣教是每位基督徒的責任。」他又引用以賽亞書54:2-3「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因為你要向左向右開展;你的後裔必得多國為業,又使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提出普世宣教的名言:「向神祈求大事,為神圖謀大事(Expect great things from God, attempt great things for God.)

 

  當時流行一種普遍的看法,就是認為上帝若要拯救其他未信主的族群,祂自有辦法,基督徒可以不用操心,因此,克里威廉向海外宣教的感動就受到當時教會長輩的駁斥:「年輕人,坐下!當神喜悅改變異教徒,他可以沒有你我的幫助而完成。」年輕的克里威廉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更加積極進取,終於得到反對他的長輩的支持。他曾說:「未來和神的應許是同樣光明的(The future is as bright as the promises of God. )。」

 

  他克服教會內部對宣教事工的抗拒,於1792年,克里威廉和Andrew Fuller, John Ryland, and John Sutcliff等成立浸信會差會,並開始實際地為宣教籌款,剛好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宣教醫師多馬約翰(Dr. John Thomas)回英國籌款,於是,浸信會差會決定支持他的需要,1793年四月,多馬約翰回印度時也帶著克里威廉一家隨行。行前克里威廉馬上面對許多的困難:一、她的妻子Dorothy從來沒有離開家幾英里過,又剛懷第四胎,因此抗拒與丈夫同行,最後因她的妹妹同意隨行並在產後照料她,才勉強同意。二、起初他們所搭的英國帆船船長,礙於印度東印度公司的規章,拒絕他們的搭乘,而耽誤一段時間,不得已才轉搭丹麥籍的帆船。並於十一月抵達印度的加爾各答。

 

  初抵加爾各答,他們即開始尋找一個能開展宣教事工的地點,並設法支持自己生活的需要,學習當地的普通話孟加拉語。克里威廉受聘在一家製造藍靛染料工廠擔任經理達六年之久,著手並改譯孟加拉語新約聖經,並提出他這個宣教團體的原則:集體生活、財務自立及培訓當地的傳道人。在這期間他的兒子彼得卻死於痢疾,造成他的妻子Dorothy神經失常。

 

  1799年,浸信會差會先後差派芬亭約翰(John Fountain)前往支援,他開辦學校;專精印刷的華德威廉(William Ward)回應克里威廉的呼籲也抵達印度,之後他協助印刷孟加拉語、梵語、坦米爾語及其他種語言的聖經;教育家馬士曼約書亞(Joshua Marshman)也於同年抵達印度,馬士曼夫婦一起創立了三所學校,其中二所為教導歐洲人子弟,一所為印度兒童。他還協助克里威廉翻譯聖經,也翻譯中文聖經。克里威廉因忙於宣教、妻子又精神失常而忽略教育他們四個未成年的兒子,馬士曼約書亞夫婦及華德威廉協助教養他們,有三位甚至成為宣教師。

 

  1800年礙於東印度公司及殖民當局的反對,克里威廉、華德威廉及馬士曼約書亞選擇丹麥屬地塞蘭坡(Serampore)做為宣教基地,後來被尊稱為塞蘭坡三傑(Serampore Trio)。他們於1805年訂立了《塞蘭坡盟約》:

 

  「宣教士必須時時以『人具有不朽的靈魂』為念,以引領異教徒歸主為目標。先要認識異教徒的信仰,才能折服他們歸信。務必宣講基督為了救贖罪人而釘十字架的福音。並栽培初信者,教導他們基督徒當盡的本份。培養當地人的恩賜,任用當地的教牧同工,鼓勵當地的宣教士把聖經譯成當地所有的各種語文。宣教士們自己務必迫切做恒久的禱告,為達事工的目標,務必毫無保留的奉獻,絕不想到自己,物質,或家庭。」

 

  克里威廉終於贏得英國駐印度總督Richard Wellesley的信任,此人在加爾各答創辦訓練殖民地文官的威廉堡學院 (Fort William),從1801-1830年受聘為該學院擔任孟加拉文教授,他編寫孟加拉文及梵文的文法,翻譯許多印度的哲學經典介紹給西方人。1807年,克理威廉獲美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授予名譽神學博士(D.D.)學位。

 

  1812年,他影響當時年僅25歲的美國宣教師耶德遜(Adoniram Judson),鼓勵美國浸信會成立美國浸信差會,之後此差會支持耶德遜在緬甸的宣教工作,達四十年之久。克里威廉的兒子腓立斯也在緬甸宣教,作父親的訓勉兒子要致力研究緬文,嚴以待己,不可有民族優越感。克里威廉於1818年創辦塞蘭坡學院。1824年克里威廉已印發孟加拉文的新約聖經、另外六種語文的新、舊約聖經、文法及字典,以及翻譯四十四種方言的部分聖經版本。1827年榮獲丹麥國王批准由塞蘭坡學院頒發在亞洲的第一個學位,該學院作育當地的英才及傳道人直到今天。他們設立印刷廠,印發各種語言的聖經,後來發展了二十六間教會,一百二十六所學校。

 

  他借助於總督的權柄,又獲得印度學者的同意,認為無損印度教的經典後,終於促成廢止印度人以嬰孩為犧牲品以及妻子必須與死去的丈夫一起焚死的惡習。此外,克里威廉也成立印度園藝學會,他首創印度有組織的醫藥宣教事工、,儲蓄銀行、神學院、女童學校和孟加拉文報紙。他也建立了印度第一所現代印刷所、造紙廠,和蒸氣火車。他還翻譯了西方的農業及園藝書籍,把這些知識介紹到印度,並推廣農業改良試驗。

 

  克里威廉獻身印度達41年之久,從未回國。一位印度學者說:「克理先生究竟有個怎樣的身體?他似乎永遠不累不餓,若工作未完成他總不離開。」他沒有學位,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錢財和當權的朋友,神卻藉著他短暫的人生成就了大事,正如他的墓誌銘所言:「一隻悲慘無助的可憐蟲,落在祢慈愛的膀臂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淨影‧寂 的頭像
    淨影‧寂

    心‧新‧倍加

    淨影‧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